2018年,当李嘉诚在媒体面前预言“未来五年内地房价将回归合理,房地产行业面临大洗牌”时,市场还沉浸在一片狂欢中,当时不少人对这位李超人的警告嗤之以鼻。
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站在2025年回望,他的每一句话都像精准的预言一步步成为现实。
截至2025年,中国楼市已连续四年调整,全国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持续下跌28个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27%。
而最受冲击的群体,正是那些曾经被视为人生赢家,手握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城镇家庭,他们占全国城镇家庭总数的42%。
01 预言成真,多房家庭陷入困境
七年前李嘉诚提出警告时,正值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高光时刻,他当时明确指出房地产不可能永远高歌猛进,总会在某个阶段迎来重大调整。
这一判断来自他数十年上海沉浮的经验,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
如今走进2025年,住建部最新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全国城镇家庭住房自有率高达88%,其中超过四成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在房住不炒成为主旋律的当下,这些家庭正站在一场无声的风暴中心。
李嘉诚的远见不仅体现在对市场周期的把握,更在于他预见了房地产从金融属性回归居住属性的根本转变,这种转变正在重塑千万家庭的财富格局。
02 持房成本飙升
过去持有两套房产几乎等同于躺赚,房价的快速上涨让持房成本显得微不足道,但2025年的情况截然不同。
房产税的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明确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将被征税。在一线城市,按房产评估价的1%征收,意味着500万的二套房每年需缴纳5万元税款,对普通家庭形成沉重负担。
这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全国住房供应远超14亿人口的实际需求,物业费、维修基金、房贷利息等成本持续挤压家庭现金流。
未来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许多二三线城市的租金水平持续下滑,以租养贷的模式难以为继,持有多套房产从资产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负债。
03 资产大幅缩水
李嘉诚曾强调地段决定价值,但许多家庭在楼市狂热期盲目购入郊区、新区或三四线房产,如今正面临资产大幅缩水。
资产缩水已成为多房家庭最直接的痛,那些在房价高点入市的家庭,账面上损失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04 流动性危机
以前是买房难,现在是卖房难,这句市场流行语精准描述了2025年的二手房市场。
今年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二手房挂牌量超10万套,部分房主降价20%仍难成交,有炒房客去年试图以420万出售市价500万的房产,挂牌一年仍未能成交。
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购房者越发挑剔,户型差、楼层低、无学区的房产首当其冲被淘汰。
更棘手的是,开发商为回笼资金,对新房打折促销,进一步挤压了二手房空间。
流动性枯竭让许多家庭陷入两难,继续持有意味着持续亏损,大幅降价抛售又心有不甘,房子不再是财富,而是成了烫手山芋。
面对新形势,手握两套房的家庭需要调整策略,以应对挑战。
首先,优化资产结构成为当务之急,业内建议抛售非核心地段房产,保留一线城市核心资产,地段、交通、学区的核心价值在调整期愈发重要。
其次,降低负债杠杆是第二道防线,提前偿还高利率房贷,减少负债压力刻不容缓,在收入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合理控制负债比例是守护家庭财务安全的关键。
#图文作者回归激励计划#
第三,关注政策红利,保障房、共有产权房等为刚需提供新选择,可减轻购房负担,一些城市通过专项债券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于安置,为多房家庭提供了退出渠道。
最重要的一点是调整心态,抛弃囤房暴富的旧思维,李嘉诚的预言成真,背后是楼市逻辑的根本转变,从金融属性回归居住属性。
对多房家庭而言,未来趋势已经明确,核心城市优质资产将保持韧性,而非核心区域房产将继续承压,正如专家所言:2025年最大的变化是房地产资产价格的定价逻辑发生重要变化,由原来预期估值的逻辑,向回归经济面定价的逻辑转变。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已收窄至3.5%,市场正艰难寻底,那些手握多余房产的家庭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观望还是忍痛割舍?
市场不会消失,只是回归本质,当房子不再是投机工具,居住价值开始真正闪光。
配配查-配配查官网-线下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