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杨景媛在论文致谢中深情写道。
可这位“伟大母亲”给女儿铺的路,未免也太“金光闪闪”了些。从西北一所普通三本院校,摇身一变成为武汉大学的交流生,最终顺利毕业,甚至拿下保研资格、直通香港浸会大学——这一路走来,步步生莲,却步步疑云。
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她竟当上了武汉大学校史馆讲解员。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交流生”都能染指的荣誉岗位,通常非品学兼优、背景过硬者不可得。
可杨景媛,一个“空降兵”,凭什么?难道武大的校史,就靠她一张嘴“重写”了?
2017年,杨景媛以“交流生”身份,进入武汉大学,四年后顺利毕业。这事至今没个官方说法。
按理说,武大作为985名校,交流项目本就稀缺,名额往往留给合作重点院校的尖子生。可一个普通三本的学生,是如何脱颖而出的?是成绩逆天?还是“背景过硬”?
更离谱的是,她在2018年寒假社会实践填报中,赫然写着“母校: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北地区赫赫有名的“清北摇篮”。
可现实呢?她的真实毕业中学,是兰州市第五十九中学(原兰州炼二中),一所普通中学。这波“贴金”操作,堪称“学历美容”的教科书级案例。
名字一改,出身就变;简历一润,档次就升。
这不是简单的虚荣,而是系统性包装。谁在背后操盘?那位“伟大的母亲”?还是那位“帮助颇多”的导师郭老师?毕竟,校友关系+母女情深,资源置换,妙不可言。
校史馆讲解员,听着像“学生志愿者”,实则是校园门面担当,常出现在领导视察、校友返校、重大活动中。人选必须政治可靠、形象佳、口才好,还得是“根正苗红”的本校精英。
可杨景媛呢?一个“交流生”,既非武大嫡系,也无突出学术成就,甚至连中学履历都“水分十足”,凭什么坐上这个位置?除非,有人为她开了绿灯。否则,这岗位的选拔标准,怕是比“入学资格”还容易“灵活调整”。
这不禁让人怀疑:她在武大的一切“光环”,是不是都经过精心设计?从“名校附中”到“校史讲解”,再到“保研成功”,每一步都在为她的“人设”添砖加瓦。而真正的代价,却由另一个女孩——肖同学——用人生来偿还。
2022年,杨景媛偷拍肖同学一小时,反咬对方“猥亵”。她利用信息差、情绪牌,在法院未判前就发动舆论,将肖同学推上“道德火刑架”。
学校轻信其言,迅速处分,导致肖同学记过、无法保研、无法入党,爷爷气病离世,本人患上PTSD。
法院判决已还肖同学清白,可杨景媛毫无悔意,反而高调炫耀保研成果,扬言“继续举报”。这哪是“心理问题”?这是极端自私与权力滥用的结合体。她深谙规则漏洞:只要哭得够惨、背景够硬,真相永远可以迟到。
而武汉大学,至今未撤销对肖同学的处分,也未公开道歉。
这沉默,比任何偏袒都更伤人。它传递的信号是:只要你有权有势,哪怕诬陷他人、毁人一生,学校也会选择“冷处理”。
杨景媛的“镀金之路”,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公平的裂缝,也照出了特权运作的痕迹。她的“伟大母亲”,或许真的“伟大”——伟大在能为女儿打通层层关卡,伟大在能让真相沉默两年。
但纸包不住火。如今全网声讨,央视、新华社接连报道,复旦学子发起“如何应对诬告”大讨论——这已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对校园公正、社会诚信的集体追问。
武汉大学,是时候站出来了。撤销处分、公开道歉,不是“丢脸”,而是重建公信力的唯一途径。否则,珞珈山的樱花再美,也遮不住这道伤疤。
毕竟,真正的“伟大”,不是能走多快,而是能走多正。
配配查-配配查官网-线下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