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记者龙华、通讯员田娟、实习生熊筱歆)7月10日,记者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看到,一台造型方方正正的智能机器人,利用“脚下”滚轮穿梭于医院各楼栋与病区之间,只需约10分钟,它便可灵活运用“机械臂”自动完成一个病区的临床标本收集工作。它能精准识别试管标签,分类准确率达100%,并可根据样本优先级自动规划最优运输路径,确保紧急样本优先送达实验室。
据了解,这台机器人由同济医院唐洲平教授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金海教授团队研制完成,搭载了拥有320亿参数的大模型“大脑”,集成了机械臂与自动导引车(AGV)的功能。在标本分类环节,机器人依托先进的视觉-语言模型,能够精准识别试管标签信息。在标本收集与运输过程中,它依据预设路线和任务,自动抵达各病区收集标本,无需人工调度。
唐洲平介绍,此次联合研发的复合机器人能一次性收集500个样本试管,充分满足临床业务需求。在运输过程时,系统会依据样本优先级和检测要求,自动规划最优路径,确保紧急样本优先、快速送达实验室,有效降低了样本运输过程中的延误风险。
此次研发项目充分实现了医工交叉合作,医学团队与工程团队各展所长,协同攻克技术难题。目前,联合研究团队正在积极申报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机械臂与AGV一体化协同搬运方法》,以确保项目的创新性和技术深度得到充分认可和保护。
唐洲平表示,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该复合机器人未来有望承担更多样化的临床场景任务。例如,在检验科实验室辅助标本上检测流水线,实现类似自动化实验室的功能,进一步提升检验效率和准确性;也可在血液病移植仓等特殊病房承担病患的基础生活服务任务,降低感染风险,推动医疗服务向智能化、人性化方向迈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
配配查-配配查官网-线下股票配资-股票配资大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